My last article was written on 12 June. It has been a very busy month for me. Finally, I can resume writing. The most common piece of advice for investors is to diversify. “You may want around 10-30 stocks to be diversified”. The rationale behind this is to reduce the volatility of return so that …
Collider Bias: An Example from My Daily Work
This is a rather short article. Recently, I am looking 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gion of user’s residential address and their GMV (How much they purchase). I found an interesting observation. If I look at all users, the higher the average income of the region, the higher the average GMV. It is very intuitive. …
Some Interesting Findings Of Vietnamese Financial Behavior in A Chat With Local
I have recently tried to use some language exchange websites to meet some local friends in South East Asia. People come to those websites to practice a language, like English or Mandarin. I chatted with a girl called Emily. I found the conversation very interesting and surprising. Emily is around 30 years old. She currently …
槍砲,病菌與鋼鐵–為什麼有些大型動物變成家畜,有些沒有?
首先,所謂大型的定義是45公斤以上,而所謂家畜的定義是可以在籠裡繁殖,飲食由人類控制,而生存的目的是促進人類主人的生活。 現在的大型家畜其實早在20世紀已經被全部馴化,近代也沒有什麼新的物種被馴化。主要5種物種有綿羊、山羊、牛、豬、馬;次要的九種有單峰駝、雙峰駝、駱馬和羊駝、驢、馴鹿、水牛、犎牛、瓜哇牛、東南亞牛。 為什麼世界上有許多的大型動物,但卻只有14種被馴化?其實不是所有動物都能,或者適合馴化。首先是飲食,大家或許能發現在這14種動物中,他們都是草食的,因為生物質量的轉化效率很低,如果我們要養殖肉食性動物,首先我們要餵草食性動物吃草,再把草食性動物的肉給他們吃,那倒不如直接養草食性動物。第二是,發育速率,大象和大猩猩身上肉很多,但是等他們長大要十多年,不適合馴化。第三是,人工環境中的繁殖困難度,有些動物就是不喜歡在籠子裡繁殖,比如獵豹要在野外追逐的時候才能排卯。第四是,有些動物兇殘,比如大灰熊,非洲水牛,他們都很多肉,但如果要養他們就太危險了。第五是,有些動物比較容易害怕,如果這些動物容易害怕,關在籠子不是嚇死就是撞死,比如瞪羚。最後是,社群結構,我們發現我們馴化的動物社群結構都是群居的,有時群居得來,還有層級結構,而且到交配的時候不能打架。 歐亞大陸擁有最多的可供馴化動物,最後是最早馴化動物,也馴化的最多,澳洲和美洲在新世紀末遭到了大滅絕,幾乎喪失了所有可馴化的候選物種。
槍砲,病菌與鋼鐵的簡介
最近,我回到了香港,原富(國富論)那本書我留在新加玻,那麼在香港的這段日子,我們一起來看看槍砲,病菌與鋼鐵這本書。 在開場白,作者用一個故事帶出書想解答的問題,我把這本書主要想討論的問題總結如下: 這本書想討論的問題可以用一句話來說:為何財富和權力的分配是以今天這種面貌呈現,而非其他形式,或者,為何各大洲的人文發展速率會有所不同?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作者首先反駁了一些反對討論這個問題的觀點,有些人認為,討論這個問題是鼓勵一個民族支配另外一個民族,但是解釋一件事情並不代表為它辯護,比如解釋殺人犯為何殺人,不代表一些學者鼓勵殺人;有些人認為,討論這個問題就要用歐洲為本位的歷史觀,吹捧西歐人的業績,本書要討論的是不同民族之間的互動,而不是單單討論歐洲的歷史;有些人會認為討論文明,會令讀者認為文明是好的,高人一等的,狩獵和部落是比較「落後」,作者說,文明是好是壞很難說,他不是要鼓吹某一種社會心態的好處,而只是想了解歷史。 針對這本書的問題,一般有幾種常見的解釋,作者覺得不對,或者是理據不夠充分,他也一一簡單說明,詳細的討論可以在往後的章節中找到。 第一個是假定族群見有生物差異,比如歐洲人比非洲人聰明,作者指出雖然各族群間有技術發展程度上的差異,但並沒有可靠證據證明各族群間有智力的差異;另外一種解釋是北歐的寒冷天氣激發創意和精力,或者是高緯度地區由於冬季長,大家只好以發明打發時間,但其實一千年前,北歐人不是最文明的地方,反而是歐亞大陸比較暖和的地方比較發達;第三種解釋是氣候乾燥的河谷地帶,因為仰賴農業的大規模灌溉系統,使中央集權的政府得以發展,因為政府要興修水利,但歷史證明,政府的出現和興修水利沒有什麼關係;最後一種原因是,透過研究近代歐洲殖民歷史,列舉有助於歐洲人征服其他族群的因素,有槍砲,病菌與鋼鐵,但這不是終極的解釋,槍砲,病菌與鋼鐵的確幫助歐洲人征服世界,但為什麼槍砲,病菌與鋼鐵不在非洲人手裡? 作者也為這個問題提出了總結:「各族群的歷史,循著不同的軌跡開展。那是環境差異造成的,而非生物差異。」作者應該會在書的後面詳細解釋。
How to Find Product Market Fit? A Summary.
Finding product-market fit is probably the most difficult thing in doing a startup. We all have great ideas but we need to make something that a lot of people want. Recently, I have watched some sharings on how to find product-market fit, and I came across a YouTube video uploaded by Y Combinator. I summariz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