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 to Understand the Business Cycle Through Economic Indicators?

We read a lot about the economy in the news. They are like data points describing the state of the economy, such as GDP, capacity utilization, purchase managers’ index, cpi, etc. Without a general framework in mind, it is overwhelming. We need to have a framework in mind even if it may not be correct. …

資本利潤論-原富(國富論)總結

資本利潤的起落,與勞動工資的起落,同樣取決於社會財富的盛衰,但是資本增加,雖然會提高工資,但同時回降低利潤,因為資本之間相互競爭,比如同一件貨物,美國的貨品要和中國的貨品競爭,資本的利潤率一定要比中國低,因為美國的工資比較高。如此說來,資本利潤,和貨幣利息降低,是社會繁盛的自然結果。 一個國家的財富,若以儘其國土能獲取的限度,就沒有進步的可能,人口繁殖達到國土能支持的極限或其資本能雇用的極限,就再沒有增加的可能,這時,對於職業的競爭,會使勞動工資低落到僅僅能支持現有勞動者數量的程度,而資本之間的競爭,回導致利潤少到無可再少。在富裕的國家,僅僅靠貨幣利息生存,除非是大富豪,否則是不可能的。 法律和社會體制也會影響利率,如果法律不保障合約的效力,會對高利率;完全禁止利息,也是可行的,因為為了規避法律,利率要比較高才能抵銷風險。

勞動工資論-原富(國富論)的總結

對於工資勞動者的需要,隨著一國的收入及資本的增加而增加,願意是如果財富有剩餘的時候,就會有投資去追逐利潤,在這個過程裡面需要雇用勞工,從而推高需求。作者特別指出,工資上漲的誘因,不是國富總量影響,而是國富的增長導致的,因為如果每年需要雇用的人很容易就得到滿足。而且,作者認為,工資和生活的水平,或者生活的基本要求沒有必然的關係,因為他觀察到工資和食品的價格或者生活水平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比如像最近的通脹,食品價格貴了,工資可能反而不漲,因為經濟差了;另外,幾十年前去一趟旅遊非常昂貴,工資也比現在低,但是現在去一趟旅遊可以很便宜,但工資確比以前高。 勞動工資豐裕是財富增加的結果,由是人口增加的原因,因為勞動的報酬能鼓勵結婚和生小朋友,兒童的照顧會更好,生存率更高,如果勞動者過多,優惠減低勞動的報酬,人就不會那麼願意生小朋友。

論商品的自然價格與市場價格-原富(國富論)的總結

這一章說的是我們都非常熟悉的供求定律。 首先,史密斯指出勞動工資和資本利潤都有一種普通率或者叫平均率(實際上,什麼因素影響這個率,他會在後面的章節說明),如果商品按照自然的率支付給地租。工資和利潤,商品就是按自然價格出售,而商品實際出售的價格叫市場價格。 願意支付自然價格的人,可以稱作有效需要者。市面上的商品量如果不能滿足有效需要,他們回支付更高的價格,如果商品量超過了有效需要,其中一部分就會以較低的價格出售,商品量和有效需要相符是自然的趨勢,因為商品量不超過需求,才符合那些使用土地,勞動和資本來提供商品的人的利益,不少於有效需求,是符合其他所有人的利益。 在往後的章節,作者會解釋,決定自然率的因素

論商品價格的構成部分-原富(國富論)的總結

商品的價格,可分解成,支付給勞動者的工資,支付給雇主的利潤,和支付給地主的地租,這三部分的真實價值也是由所能支配的勞動量測定。 在沒有資本累積和私有制度的初期社會,獲取各種物品必要的各種勞動力的比例,就是物品相互交換的標準;等到資本累積到了某些人掌中,因為看到勞動生產物到變賣,可以提供利潤,所以他們為了利潤投下資本,供勞動的工人生產材料,和生活資源,使他們勞動,因此,商品的價格除了能補償原材料和勞動工資,還有一部分是補償企業家冒險投資的利潤。資本的利潤並不是監督的報酬,比如我們買股票得到利潤時,其實我們沒有任何勞動,我們只是把錢投放到一家公司。最後,如果土地變成私有的財產,勞動者要採集資源,就要支付代價,就是土地的地租了。 無論在什麼社會,商品的價格都能拆解成這三個部分,而我們的收入也一定出自這三個部分。

論商品的真實價格與名目價格或其勞動價格與貨幣價格-原富(國富論)的總結

勞動是一切商品交換價值的真實尺度,自身做成的貨品,由自己的勞動所得,那麼以貨幣或者貨物購買的物品,也是由勞動購得,在書中,這個真實的尺度又叫做真實價格,和勞動價格。一個人的財富多寡,就是他能夠支配多少勞動。 勞動雖然是一切商品交換的真實尺度,但商品的價格,通常非由勞動評定,因為要確認兩個勞動量的比例,往往困難,比如時間,困難程度,熟練程度等。相比之下,用物品作為衡量的單位,比如以物易物,和貨幣就更具體,和簡單。 但使用物品為衡量單位會存在一個問題,物品的價值時有變動,比如十六世紀美洲金銀礦山的出現,減低了歐洲金銀價值將近三分之一,自身價值不停變動的商品,不是評價商品價值的準確測度。相反,對於勞動者,如果他的技巧和精力如常,他所支付的代價總是一樣的,要提供等量的勞動,就要犧牲等量的安樂和自由(就像平時工作上的任務,除非你提升了效率,不是的話,同一個工作,你是要付出同樣的努力的)。 史密斯也指出,真實價格,和名目價格的差異在實際上也非常重要,相信在全球通脹的趨勢下,大家都能感受到自己手上的錢的價值降低了不少。但是,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物品的真實價格和名目價格是成正比的,所以貨幣也未嘗不可用作商品交換的正式尺度。

論貨幣的起源及其使用-原富(國富論)的總結

因為原富這本書年代久遠,很多時代的背景現代人都不清楚,導致我看英文版的時候,看得一頭霧水,比如troyes, farthing, sou 這些都是貨幣的重量單位。 這一章可以說是為往後的幾章做一個鋪墊。 在前幾章,我們了解到分工能帶來產能的提升,所以出於自身利益的考量,專注於一件事情更合理,但是自己生產的東西只能滿足自己一小部分的需求,所以要用自己消費不了的剩餘生產物,交換別人所生產的剩餘生產物。 在分工的初期,交換是不便的,我生產的麵包,不是每個人都需要,交易不一定能發生,交易要在雙方都需要的時候才能發生,這是以物易物。聰明的人類就想,有什麼東西是任何人都不會拒絕交換的呢?於是就有牛,鹽,貝殼,砂糖,釘子等交換的媒介。但最後大部分的國家都會使用金屬,因為它耐用,還能任意分割而全無損失。 使用金屬有兩大不便:秤量,和試驗,如果每次買東西,就算是一件很便宜的東西都要秤一下的話,是很不便的;如果不懂試驗的話,就容易受到欺騙,驗證的成本很高。於是,就有的公印,確認金屬的純度,一開始的公印是沒有確認重量的,所以交易的時候還要秤量,之後,人民就發明了鑄幣制度,把重量和純度都確認了。貨幣成為了買賣的媒介,一切生產物都可以通過貨幣與其他人進行交換。 最後 Adam Smith 為往後幾章做了些介紹,究竟如何決定商品交換的價值呢?價值有兩種意義,一個是使用價值,一個是交換價值,但使用價值大的東西不一定交換價值大,例如水;交換價值大的東西,不一定使用價值大,例如鑽石,所以他想了解決定交換價值的原則。 這裡,我要介紹一下在書中出現的不同的同義詞,看的時候看到亂了。 交換價值 真實價值 實際價值 自然價值 市場價值 勞動價值 名目價值 貨幣價值 同義詞 Adam Smith 想了解的是: 什麼決定交換價值? 真實價格的組成部分 什麼情況下會導致交換價值和真實價值的不同?

論分工受限於市場的範圍-原富(國富論)的總結

第三章,Adam Smith 繼續說分工,這一章應該是市場二字第一次出現在原富這本書,什麼是市場?雖然這一章裡面沒有直接定義,但是字裡行間可以看出,市場就是交換的行為,書中寫到:「分工的範圍,亦往往受限於交換的範圍;換言之,常為市場範圍所局限。」 回到分工受限於市場的範圍這一點,也容易理解,如果在一個小城市,交通物流並不發達,那麼人之間的交換會很少,市場也少,那麼在這個城市裡的人的分工便不會那麼細,因為因分工生產多出來的東西沒人需要,而自己需要的東西可能沒人賣,最後自己就要同時做不同種類的東西。比如我是一個麵包師傅,在一個小村落裡面,如果我只做麵包,一天做出來的麵包會有很多剩下的,沒人買,那我就不會只做麵包了,可能還會做點其他的事情。 Adam Smith 舉了很多例子,說明市場的大小會影響分工,而分工帶來的生產力提升,又會影響一個地方的富裕程度。比如水路比陸路更能擴大市場,因為船能載的東西多,人力少,時間快,成本較低,所以工藝的改良都是由沿海開始,最後才帶到內陸;地中海,黑海,波羅的海,尼羅河,恆河,黃河,長江等都是古代文明發源之地。 這令我想到現在的互聯網,它都是擴大了市場的範圍,我們上網就可以買到不同國家的產品,股票等等,怪不得互聯網會火,互聯網公司會是市值最大的公司。

論分工原理-原富(國富論)的總結

上一章,Adam Smith 談到生產力的提升主要來自於分工,這一章,我們一起看一下 Adam Smith 如何解釋為什麼分工會出現?或者說它的原理是什麼? 他說人和其他動物不同,人傾向於互通有無,物物交換,和互相交易,但其他動物甚少會這樣做,很多時候它們都是個自分立,如果需要別人的東西或者服務,它們會用討人歡心的手段去達成。當然,人類也有用這種方法的,但在現代文明,不能依賴討人歡心。 互通有無,物物交換,和互相交易的基本原則是:你給我所要的東西,同時,你就可以獲得你所要的東西。Adam Smith 說別人之所以給我們東西,不是他們的恩惠,而僅僅是出自他們對於自己利益的考慮,我們不必求助於他們的愛他之心,只要求助於他們自愛之心。 而引起分工的正是人類互通有無,物物交換,和互相交易的傾向,在這裡,Adam Smith 指出他不是想討論這種傾向是從何而來,他是想基於這種觀察,解釋分工的原理。Adam Smith 舉了數個例子,說明人如果專注於一件事情上,由於生產力的提升,要比親自生產所有所需的生產要多,所以出於自身的利益,專注於一件事情較好,於是分工就出現了。我覺得這個道理很好理解,如果今天我想吃麵包,我要自己做的話,倒不如我用我工作的錢買就好了,這樣分工就出現了,有麵包師傅,也有我的專業。 最後,Adam Smith 討論了一個有趣的問題,人類天賦的差異,是分工的結果,而不是分工的原因,意思是說,今天我是一個做數據分析的人,不是因為我天生是擅長做數據分析,而是因為我的教育,市場需求等,讓我進到這個行業,而由於我專注在一件事情上,我當然是比其他人看上去更有天賦。如果今天沒有分工了,每個人都要做麵包,做衣服,種菜,發電,可能人和人之間的差距不會那麼大。 最後的那段還是有一定的討論空間的,但我覺得Adam Smith 說的也有可能是對的,對我們的啟示是只要專注才會更厲害。

論分工-原富(國富論)的總結

對於原富,又名國富論這本書,我斷斷續續的看了幾次,每次都沒有完成。第一次是看英文版,但古老的英文,看著實在辛苦,最後放棄了;第二次是看中文版,終於能看懂文字了,但Adam Smith實在太厲害了,看著還是吃力,也沒看完。這兩次看這本書,有感大學的經濟基本都是基於這本書的, 又覺得讀經典是很有必要,所以又拿起了這本書。透過我寫總結,希望能幫助我學習。 第一篇 論勞動生產力改善的各種原因,並論勞動生產物分配給人民各階層的自然秩序 第一章 論分工 這一章,我覺得是比較簡單的,Adam Smith 一上來就說,勞動生產力最大的改善都是分工的結果。 你不得不佩服Adam Smith的觀察力,他以製針業的分工為例,說明如果工人獨立工作,每天能生產的針會少很多;又以農業為例子,解釋為什麼農業的工作不能完全分離出來的原因是因為農業有季節性,一個人不能只從事一種勞動,這又解釋了為什麼富國的農業未必比貧國好。 分工帶來的生產力提升,主要來自三方面: 每個人技巧的增進 省下轉換工作失去的時間 發明機器,減少勞動力 最後的一點,Adam Smith 指出機器的發明,也是因為分工,分工令人專注在特殊的工作上,工人就會發明比較便利的操作方法。 最後,Adam Smith 說由於分工,不同技藝的發展就會更好(人更專注於一個技巧上),人民就會更富裕,因為當你技巧更好,你會有比你自身需要的多餘的產品跟別人交換,最後,他對於別人所需的物品,充分的給予供給;別人對他所需的物品,也同樣地給予供給,通過交換一個在富裕的普通人要比在貧國的國王都富裕。